当加息周期接近尾声时,科技企业的估值就会面临重估。
早在加息周期开启之前,全球的AI企业在一年之内估值从30倍下降到了15倍,面对创新企业的困境,“女版巴菲特”的凯西·伍德选择了坚守。
进入2023年之后,加息周期接近尾声,加上GPT的热点,AI市场年内彻底被引爆,以寒武纪、商汤为首的企业走出了一波行情,凯西·伍德的坚守的美股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
(资料图)
但面对市场的大涨,投资者之间却也产生了分化,如同东方甄选切入直播赛道之后,一波大涨腾讯选择了清仓一样。
近期,亚洲AI龙头企业商汤就面临这样的“困惑”。
根据港交所文件显示,4月11日,阿里巴巴以每股3.452港元的均价减持4000万股商汤股票,持股比例从8.04%降至7.88%
据悉,这并非阿里首次减持商汤,且这也并非阿里一家选择减持。
实际上,早在去年6月30日,商汤毫无征兆的闪崩,盘中一度大跌超过了50%,当天商汤市值蒸发超过了915亿港元。
面对商汤的突然下跌,市场将原因归结到了“巨额解禁”上来。而在此之前商汤的管理层也对其有提前的预案,包括20.02亿股B类股份自愿禁售,商汤科技的高管层也作出自愿禁售承诺。
尽管这样,仍没能阻止商汤的大跌。实际上,回头来看当时正值加息周期,再加上商汤的流动性不足、解禁的预期以及AI行业估值的下降,所以才造成了商汤股价的大跌。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家科技企业,商汤的盈利平衡尚无一个明确的预期,且商汤未来还面临着,巨额亏损、客户增速放缓以及监管风险等不确定性因素。
因此,一些基石投资者在解禁之后选择了减持。资料显示,2022年11月,阿里巴巴还以平均每股1.82港元的价格出售商汤8000万股股票,持股比例从9.05%降至8.74%。当时,商汤的股价最低跌至1.11港元/股。
根据统计显示,近五年商汤累计亏损超过了400亿元,有时候其营收也不能覆盖研发成本,在此背景下,投资人选择退出也在情理之中,而这一波AI的大火也给了投资人减持的机会。4月6日,软银集团减持商汤5000万股,平均价每股2.77元,涉资逾1.38亿港元,这也是近期软银第三次减持操作,完成减持后软银在商汤的持股比率降至13.95%。
投资人的轮番减持让商汤的股价持续承压,且4月10日,商汤发布的“日日新SenseNova”大模型体系都没能“拯救”商汤的股价。
投资人到底在担忧什么?商汤是否还会继续在底部徘徊?商汤未来将更多的应用场景落地?
侃见财经认为,由于过去两年市场的复杂性以及避险性,让投资机构对不盈利的科技企业产生了“畏惧”心理,目前市场虽然回暖,但相应的担忧情绪并没有完全消散,所以当市场稍微有一点起色之后,投资者就开始产生了分化。
当然我们认为,对于商汤来说,这并完全是一件坏事,因为商汤从研发到落地需要一个过程,在之前投资环境向好的情况下,商汤自然可以不考虑研发的投入问题。但是经过此次市场的磨练之后,商汤就需要考虑商业化的落地问题。
综合而言,连年的亏损对于一家科技企业来说的确是一种压力,但这也是一种转化的动力,商汤必须给出一定的方案以及盈利预期的时间表,当商汤的应用和更多企业产生链接之后,其商业模式也必然会得到市场的验证,届时商汤才能真正的有底气。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