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宣楼因王粲登临作《登楼赋》而得名,与黄鹤楼、晴川阁和岳阳楼,被明代著名文学家袁宏道誉为“楚天四大名楼”。(《四楼咏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王粲(177年—217年),字仲宣,《文心雕龙·才略》称他为“七子之冠冕”。东汉末年,汉献帝被董卓挟往长安时,王粲随之到了长安,曾受蔡邕的赏识。因李催、郭汜作乱,他离开长安,避难荆州投靠刘表(当时荆州府治在襄阳),刘表因他“貌寝而体弱通侻”(《三国志·魏书·王粲传》)不予重用,王粲被闲置长达16年之久。他亲历乱离,目睹兵连祸结给人们带来的痛苦灾难,感触颇深,《登楼赋》抒发了因久客他乡,怀才不遇,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
王粲登楼处有襄阳、荆州、当阳三说。康熙《荆州府志》载:仲宣楼,在城东南隅,凭墉结构,列榭参差,相传高氏望沙楼也。陈尧佐镇荆,乃易今名。然《登楼赋》注言:“楼在江陵,梁孝元《出江陵县还》诗‘朝出屠羊县,夕返仲宣楼。’《先贤传》亦云:‘荆州有王粲宅’,故杜甫诗‘宅入先贤传’,则楼属江陵,亦自有据,不必泥指襄阳、当阳为定案也。”
再按,“五代史晋高祖遣学士陶榖为高从诲生辰国信使,从诲宴榖望沙楼,大陈兵舰于楼下。则地之去江不远,此楼亦非故址矣。”
梁元帝诗云:“夕返仲宣楼”,姑且视为最早的一座仲宣楼。到了唐代,杜甫诗中多次提及:“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短歌行赠王郎司直》)“此时同一醉,应在仲宣楼”(《舍弟观归蓝田迎新妇送示二篇》)揆其诗意,当时的荆州必有仲宣楼。
唐代的仲宣楼毁于何时已不可考。
据嘉靖《荆州府志》卷四载:“仲宣楼:郡东南隅城上,五代高季兴建,名望江楼,宋节度使陈尧咨重建,更今名。元廉访吴泽继修,后毁于兵。国初重建,正统癸亥,左卫指挥段安重修。”这是有史可查的仲宣楼兴建者。仅仅从高季兴开始算起,到明代正统年间已经是第四次重建。
高季兴(858年—929年),字贻孙。陕州峡石(今河南三门峡东南)人。朱温部将。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朱温即帝位后,派高季兴任荆南节度使。后唐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勖灭后梁,季兴入朝洛阳。次年,受封为南平王。是十国中最小最弱之国。但高氏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直至963年才被宋灭亡。
陈尧咨(970年—1034年),字嘉谟,谥号康肃,阆州阆中(今南充阆中)人。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状元。尧咨善射,自称“小由基”,欧阳修的《卖油翁》就是讲他的故事。《宋史》称:“尧咨于兄弟中最为少文,然以气节自任。”他传世的除了与卖油翁论道的佳话,恐怕就是重建仲宣楼。落成后他有两首七律自我吹嘘:“民行乐土清如鉴,吏散空庭冷似秋。试问政成何处好,满江风月仲宣楼。”
吴泽,履贯不详。段安,山西洪洞县人。
明代重建的仲宣楼是当时荆州一大名胜,宗室藩王、迁客骚人无不登临题咏,嘉靖《荆州府志》录有辽府的湘阴王朱宪烟、长阳镇国将军等人记游诗十余首。
鄱阳人刘仔肩《荆南晚眺有感》:沙头寂寂晚维舟,词客重来感旧游。江上夕阳诸葛庙,雨中芳草仲宣楼。天连锦水来春色,云暗襄陵起暮愁。回首可怜梁甫意,一官牢落向南州。
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人杨守礼(?—1555年)诗云:三国英雄事已休,城头犹有仲宣楼。雪封故垒还成阵,云逗斜阳尚带愁。千载江涛出峡口,万家烟火傍沙洲。与君不尽登临兴,今古繁华一醉收。
明万历进士、曾任荆州知府的河北成安县人吴维东《荆州怀古》诗云:王孙素乏中原志,客子空多暇日忧。暇日登临瞰梦泽,乌号沉影卢消魄。眼底纷纷鸟兔群,个里高衢安所择?
段安重修的仲宣楼毁于明末兵燹。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再次重建,乾隆五十三年又毁。
乾嘉时期,沙市人刘士璋有《题仲宣楼》诗云:公子飘零日,王孙割据时。登楼还自慨,作赋竟谁知?阴壑鱼龙静,寒空雨雪迟。中郎今不见,倒屣有余思。
乾隆《江陵县志》载:“五十三年(1788年),江决,城溃,(仲宣)楼亦漂没。”而邑人刘士璋《江陵县志勘误》云:“郡城东南隅独高楼踞城垣之上。戊申,城溃,水尚未及楼基,安得漂没耶?盖当事者拆毁之。”
道光年间又重建,清人魁玉有《仲宣楼落成》诗云:依刘人杳迹销沉,新构层楼豁远襟。烟树万家增气象,江山千古一登临。添来香火斯文福,补得风骚我辈心。作赋雄才谁比拟,倚栏闲眺发狂吟。(《翠筠馆诗存》)
此楼大约毁于清末,今存基址。楼基总平面长31米,宽31米,为荆州城第二大敌楼。
魁玉(1804年—1884年),字时若,姓富察氏,字时若,室名翠筠馆。1853年冬,率部会同曾国藩部在湖北新洲、阳新一带截击太平军。1861年任镇江军务帮办。1865年升任江宁将军。1870年,署两江总督。1871年任成都将军,在成都任职六年后,于光绪三年(1877年)以旧伤复发请辞回乡。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万历首辅张居正父子与仲宣楼似乎有缘。他在1554—1556年告假回家闲住时,曾登此楼,作《题仲宣楼》诗二首:
一楼雄此郡,万里眼全开。孤嶂烟中落,长江天际来。看题寻旧迹,怀古寄新裁。不见操觚者,临风首重回。
百雉枕江烟,危楼倚碧天。望随云共没,心与日俱悬。柳暗为通浦,沙明辨远川。登高愧能赋,空羡昔人贤。
张居正的父亲叫张文明(1504年—1577年),字治卿,号观澜。他“幼警敏,下笔立就,不复改窜。口占为诗,往往有奇句。然不能俯首就绳墨、循榘矱。喜饮酒,善谈谑。里中宴会,得先君即终席尽欢。”(张居正《先考观澜公行略》)张文明困于场屋,七次乡试皆名落孙山。直到嘉靖十五年(1536年),年仅12岁的大儿子张居正考中秀才,他有才心满意足地接受了命运的安排。
据《先考观澜公行略》记述,张居正回乡闲居时,张文明“忽忽不乐,日见憔悴”,说“吾平生志愿未遂,望吾儿树立,用显吾祖。今顾若此,吾复何望?”张居正乃“不得已复出”,后来当了首辅,文明又写信给他:“汝平生恒以古人自期,今既遇明时,辅英主,勉之,勿负夙心。”儿子给父亲写行状,难免隐恶溢美,但张文明鼓励儿子出山从政,当是事实。
张文明晚年体弱多病,万历五年(1577年)秋天,有一次登荆州仲宣楼偶感风寒,缠绵数日,于当年九月十三日去世。
张文明之死,引发“夺情”之争,此不赘述。万历六年(1578年)二月主持皇上婚礼后,张居正两次上疏乞求回乡葬父,终获恩准,这是他最后一次回故乡荆州。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充满传奇的仲宣楼仍会再次重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