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封面新闻记者 田之路 实习生 韦杰
3月2日,第一届四川省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竞赛在国家检察官学院(四川分院)正式举办。在比赛中,违规挖掘地下水、液化气掺假等案例引起大家的关注。这场比赛是一个选拔模型的过程,同时也是寻找提升监督效果抓手的过程。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的监督手段正逐渐被新型办案手段所取代,即从个案办理过渡到类案监督。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四川省检察院研究室李斌告诉封面新闻记者,以前是“就案办案”,监督手段较为单一,“只有一个案子时,没办法产生较大的影响”。而在他们采用类案监督后,就能够并案办理,以形成规模效应,进而达到社会治理的效果。
那么,如何实现类案监督呢?从相当数量的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中,筛选出能够起到一定效果的模型,并把这个模型放到地方进行试用、完善。在其成型后,“放到另一个地方或推广到全国试用,以期发挥更大的作用”,即实现社会治理。也就是说,从具体的办案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模型,能够适用于相当数量的同类案件;通过整治这类案件,既能够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又能引导企业向正确的道路发展,既规范了企业的经营行为、又能够防止国家税收的流失。这也和最高检提出的“个案办理——类案监督——社会治理”的思路相契合。
目前,已经有2个模型在使用后起到了一定效果。
其一,是某市检察院通过运用监督模型,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将生猪屠宰企业的年度应用水量与实用水量进行对比,以挖掘出可能违规抽取地下水的企业名单。在该类案件的后续调查中,相关部门已查处2家企业。“企业违规抽取城市地下水使用,不仅会造成地面塌陷、威胁人民群众安全,还会使得国家的财政及税收收入减少。”相关人士说道。
另外一个模型则是某地检察院联合第三方组织,使用大数据技术对企业的液化气经营许可证和液化石油气充装证进行比对,从而获取线索并展开调查。目前,该地检察院已查处一批涉案企业。不法企业在理应装满液化气的罐中掺杂其他气体时,具有较大安全隐患,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此外,国家会按一定比例对使用天然气的企业收税,“因此,在液化气中掺假的企业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还会造成国家税收的流失。”
此次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比赛,是四川省检察机关落实最高检数字检察战略、加快推进全省检察工作现代化、构建大数据法律监督新格局的重要活动。“通过本届比赛,我们明显感觉到,参赛作品普遍能够结合个案办理经验,以大数据思维构建法律监督模型。其中,优秀作品能充分利用大数据进行监督,主动发现线索,很有应用价值。我认为这次比赛,将有效推进全省检察机关深入理解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的定义与内涵,将监督有效融入检察办案中,为检察监督工作提质增效。”评委温先磊说道。